在医院中,血常规被视为一项常规的检查项目,无论患者患有何种疾病,几乎都需要进行这一检查。血常规不仅价格相对较为经济,更是一扇窥探身体健康的窗口。然而,或许有人心中疑问:究竟为何每次都要查血常规?这项检查又有着何等神奇的效益呢?当我们拿到血常规检查报告,关键在于观察其中的三个重要指标。
血常规、小便常规和大便常规被称作“三大常规检查”,在入院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血常规是其中最为熟悉、最常用的一项。不同医院或许有略微不同的检查项目,但血常规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三项指标无疑是医生了解疾病状况和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血常规检查,重点关注3个指标
1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它在我们的身体中起着携带和释放氧气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能运输二氧化碳和调节酸碱平衡。
红细胞正常指标数值参考: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2白细胞
白细胞是我们体内的主要免疫细胞,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抗感染和疾病。
白细胞正常指标数值参考: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3血小板
血小板则是血液凝固和止血的关键,它可以形成血栓,帮助我们止血。
血小板正常指标数值参考:(100~300)×10^9/L。
通过血常规检查,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重要指标的数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这些指标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我们患有某种疾病或病症。
例如,红细胞数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严重呕吐、腹泻或休克等情况,而数值过低可能是由于慢性胃肠道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白细胞计数的异常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信号,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细菌感染、白血病或肿瘤等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而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中毒或过敏等有关。
血小板计数异常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表现,过高或过低的血小板数值都值得我们注意。
抽血检查前的准备
抽血前的准备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抽血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注意控制身体活动。
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抽血前一天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在抽血前的几个小时内,也要避免快走和跑步等运动,同时保持情绪稳定,最好在抽血前静坐15分钟,让身体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
其次,饮食要尽量清淡。在抽血前,不要喝茶、咖啡、含糖饮料和酒。同时,也要少吃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这是因为一些食物或饮料的成分可能会影响到血液的成分,从而干扰检查结果。
此外,对于是否可以继续服用药物,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抽血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密切观察和处理。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者调整用药方案。
最重要的是,如果有项目需要空腹抽血,那么在抽血前的8-10小时是不能吃任何食物的。这是因为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血液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血液的真实状况,而不会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指标的参考范围就是基于空腹状态下的数值,如果不是空腹抽血,就会失去参考意义。
为什么血检需要空腹呢?
抽血检查为什么要空腹是因为在空腹状态下,人体内的血液成分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的真实状况。空腹状态下进行血液检查可以避免食物摄入对血液成分的暂时性影响,确保检查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当我们进食后,身体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和酶,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到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测量。例如,进食后血糖水平会上升,而空腹状态下测得的血糖值更具有参考价值。另外,饮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也可能对某些血液指标产生干扰,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部分血液检查项目的参考范围是基于空腹状态下的数值,如果在非空腹状态下进行检查,就会失去参考意义,导致诊断错误或误判。
需要空腹进行的常见血液检查项目包括空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激素水平、血脂等。在这些检查中,空腹状态下的结果更有助于医生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客服微信:tijian345